外行看果,内行探因——高分榜之后还应该有什么?(上)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导读:

每次考试出分之日,放出各自机构旗下学员的高分,已成行业宣传标配,反正放了不吃亏,不放显得气势低了一头,然而高分放出之后,家长/学员对机构选择的研判是否更清晰呢?还是说各家都在放高分,一样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机构除了放出高分之外,真正充分发掘了本次考试自己学员考试经历对宣传/教学的意义了吗?本文拟结合笔者自身十余年行业经验,为家长/学生/机构建言,共同优化高分案例发挥的作用。


借用“凡人畏果 菩萨畏因”并改之:外行看果,内行探因。简言之,从专业角度看,各方应共同关注的是一个极其关键的事情:因果关系,也就是学员出分与机构教学、服务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分而言之,家长应该尽量在了解机构(老师)以及和机构沟通以及据此做出选择判断的过程中,以高分案例与机构教学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能复制到自身为判断依据,而不是简单地以高分的分数本身和数量做判断。机构应该对高分学员进行学习路径的总结,对教学内容在考试中的实际应用做考后反馈收集,对学员之间趋同性的规律进行提炼总结并尽量充分地向咨询的家长/学员披露信息,而不是止于“喜讯”。所有的喜讯,其实都是基于对过去的努力的结果,而一个具备长远规划的机构,必须立足于未来。另外,除了高分的喜悦,分数极低的同学,同样应该是机构总结研究的重点对象,找到此类同学趋同性的规律,等于形成了备考的负面清单,其意义不亚于高分学员的成功经验。毕竟,大部分的标准化考试,高分本质上不一定是做了什么牛逼的事情,更多的是避免犯低级错误。

那么,在具体操作中,潜在家长/学员方以及机构方,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呢?

对于家长,前文已述,看机构发的高分,对于自己选择机构来说,核心是研判高分和机构教学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适用于自身孩子的情况。

首先,要具备分辨高分真伪的基本意识,可能太专业的方面不一定能做到,但起码要确保发布的信息内部,不能出现自相矛盾,以及从专业人士来源去了解成绩单的一些常识性特征。比如GMAT业界一由兼职玩票性质老师组成的“GMATXX0“团队,教学上稀松,造假却很热衷,惜乎造得太不专业,内容内部就出现了自相矛盾:


再如早前被打假的某雅思机构伪装成绩单,却疏忽了雅思单项分数不应该是7,而应该是7.0。


除了盯着高分本身,还要注意看该机构的样本数量,分子分母的关系,这些往往从该机构发布的一些信息上可以看出来。如某美国上市公司的广州地区分校分布的一条信息: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该机构不造假的专业操守,或者说是小编的实诚。从这一发布信息,可以看到作为华南第一规模的该校,理论上应该有本地最大数量的学生,但竟然拿出一个700分的案例作为颁奖发言代表!!?(并非说700分不优秀,但中国一年达到这分数的人次占了14.6%,总不至于拿一个这个分数作为发言代表吧),即便考虑更高分数获得者可能不方便出席等原因,也应该有更多备选人选吧。由此观之该机构的加工能力也很堪忧。


其次,充分收集高分案例的起点情况、学习路径、学习时长,因为,最终分数不能充分反映教学效果,真正反映教学水平的是(最终分数--起始分数)/投入的时间。除了这些定量的背景信息,最好还能收集到一些定性信息,如学员的教育背景(就读于哪类学校等)、是二考还是首考等等,并以这些成绩匹配自身情况去判断是否有可比性。


进一步专业的做法,是能接触到高分学员本身的考试经验深入分享。是否能提高此类更详细的信息,也是衡量机构底气与高分学员对机构认同的重要标准。伪造或虽然分数真实,但因果关系不强的高分分享往往敷衍概括,或简单地抄袭网上的其他案例。相比之下,真实且深深认同机构教学与分数之间因果关系的分享,往往能有一种亲历者才能写出的细致与深刻,并有对学员与老师真实的教学与情感互动的记录。


对比下面几个案例:

1

来自前述的造假团队---备考心得:语法

“入门最好的资料就是OG,整理自己的笔记这个过程可以收获很多,虽然看曼哈顿论坛一页页的讨论帖很辛苦,但是语法的知识点就是比较零碎要慢慢积累,可是OG的题目还是太简单了,虽然有的大牛在论坛上说做完OG就出分了,但是作为凡人还是认真多练习吧。三战后才意识到自己SC做的题目还是不够,做PREP 07发现比PREP 08难很多,又有了很多收获。


SC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要比较选项,找出每道题每个选项尽可能多的错误,然后明确不同错误的优先级,而且一定要看语义,整个句子都要读完不能只看划线部分,不然漂漂亮亮的假平行就把你坑了!另外错题的复习也很重要,我在复习的时候就发现很多第一遍想错或者忽略的点,第二遍还是没有改过来,而且通过复习会发现有些点是经常错的,以后就可以特别留意。总的来说,建立SC的体系是最花时间的,但是它在verbal里的比重也最大,所以要多下点功夫。”

这个案例中,作者提到的都是常识性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所谓方法也是很琐碎微观,更看不出老师到底在哪些方面对其产生了影响。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其高分更多的是因为自己训练到了一定阶段练到位了,自然的结果。

2

这篇来自新X方官网

这篇来自官网的高分分享更是让人觉得该网站的小编是被克扣了鸡腿而故意不努力,毫无营养空洞无比,糟蹋了一个有价值的案例

“在新XX上GMAT课之前我对GMAT几乎是一无所知,所有的课程上完之后,我报了6月份的GMAT考试,考了650。后来,又报了第二次9月1号的考试,幸运地,这次我达到了我的预期目标。我觉得我能两次就考到想要的成绩不只是因为我花了时间准备,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强化班老师的指导。他们会把知识点,解题方法,注意事项都整理出来,这样能更有效率地做题。其中,杨飞老师讲解的数学部分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他能把解题点讲得比较简单易懂,经过系统的讲解之后,我感觉GMAT的数学部分做起来更加顺手了,因此数学部分我考得比较好,第一次是50,第二次是51。”


下面不要脸的分享一段本人学员的高分分享,虽然是不要脸,但学员分享本身绝对真实且没对写作引导任何引导:



在职学员

英语基础:四级468,六级380

雅思6分

GMAT首战:710分

考试地点:上海南考场

有量化数据,便于判断自身匹配性)


“总的来说,黄大仙的GMAT教学让我想到三国一位奇才,也算是三国纷争最后的赢家——司马懿。司马懿“我挥剑只有一次,可我磨剑磨了十几年”,所以司马懿的战略思维极具全局观,大多数人只能想到事情发展后的其中一步两步,而他可以深谋远虑、观察入微。而黄大仙同样也是十几年磨一剑,据我了解他在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非常领先,大仙的“方法论”就是这个全局观,从宏观到微观,所以面授的6天中,在大仙的个性与独特的幽默下,我的思想完全被“洗脑”,看问题不再盲目纠结语法知识点,不再死扣细节,而更加注重整体性,这个整体性我现在认为可以用Logical Predication概括,讲究一个板块和另一半块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这之后如果再听其他老师的课程,就会觉得他们将问题复杂化,也会发现有时候我给别人讲题,没上过课的伙伴们听不懂,还以为我瞎说。

(既有因果关系,也有对学习内容的宏观把握,显示出作者的确受到了教学内容的影响)

其最具价值的内容在于SC,除了个别题之外,每一道题目的选项和解释都非常有价值,只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OG的SC解释,有不少死扣语法,如果是自己复习,难以捉摸其门路,其实大部分题目可以宏观的句子整体结构为切入点考虑,而OG选择了相对较复杂的语法为切入点。为什么从宏观的结构考虑比语法角度考虑容易,因为结构无非主谓一致、run-on等等问题,归纳起来不超过20个知识点,而语法却少则数百条知识点,记忆尤为困难,不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情,记忆语法也不是一件明智的选择。OG的SC在上了大仙的面授课后刷了2遍,用了大仙的方法刷SC,强化自己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效果明显,到后来基本看到题目就很自然想到宏观结构分析。”

(形成了自我判断,而不仅仅是老师教学内容的复述)

那么,如何能从高分学员的经历中获得高质量的案例积累呢?低分/低于期望值的学员的负面清单如何收集呢?请听下半部分分解。


博森,专注GMAT教育

400-728-0020

www.igmat.net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