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为中心。 “两个基本点”即“纵向的教材基本点”和“横向的专题基本点”。
我们先来说“一个中心”。语文教学的瓶颈是“阅读”,阅读教学的瓶颈是“理解”。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是语文应考的一项基本能力。“课标”更是明确了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
基于“课标”的要求,《说明与检测》这样表述四大文体对于理解能力的考查:
记叙文:理解文中重要词句(标题)的含义,理解文章的主要写法及作用,理解记叙性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等。
说明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标题);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理解说明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特点,把握文中关键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议论文: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标题);理解议论文语言概括、简洁、严密的特点;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古诗文:理解文言词语(实词和虚词);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内容。借助注释理解课外材料的内容;理解赏析名句。
(《说明与检测》2018年)
我们还注意到刚刚出版的2018年《说明与检测》“考试范围”的表述有新的变化,将在后面的题型分析中之处,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考卷两篇现代文,两篇文言文,一篇古诗词。如果考生没有对阅读材料一定程度上的“理解”,要答出题干上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也因此提醒我们,阅读题失分的根源在于考生理解能力不够扎实。阅读效率底下,捕捉有效信息能力欠缺,答题不完整,套路化现象严重,都是因为理解能力不够导致的。
综上所述,阅读理解能力是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阅读复习教学要切实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按照“精练、精讲、矫正”的复习思路安排专项训练,切实提高考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精练就是选题要典型,可以适当选一些近年的中考题。“精讲”在于得法,了解考点所在,学生失分所在,对症下药。“矫正”至关重要,针对学生弱点反复操练。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纵向的教材基本点”
大家都知道“吕叔湘之问”,我们再来回顾一下:1978年,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一次会议上曾批评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效果不佳。他说:“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用现行的语文教材(苏教版2005年6月第五版)计算一下,七至九年级,三年时间,156篇文章。三百多课时,“过关”了吗?如果单纯地用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来考量,两篇中考现代文,全部是课外,一篇课内文言文、一篇课外文言文,一首课内古诗词,能不能过关?我们需要打一个大大地问号。
事实上,“吕叔湘之问”仍然悬挂在头上,并没有答案。
“吕叔湘之问”其实并不难回答。温儒敏教授说:“少读书不读书就是当下“语文病”的主要病象,同时又是语文教学效果始终低下的病根。”
当然,我们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求即将中考的学生再去大量的阅读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也绝不是一蹴而就,单靠几道练习题就能解决的简单的事情。
我们强调的是,阅读专题训练,要立足于教材的基本点。即既要紧扣教材,又要回归于教材。纵向整合教材,要把三年时间,六本书,156篇教材“读薄”,是阅读训练的必经之路。
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夯实教材训练的基础。在第一轮复习中已经进行过。苏教版共六册书,除了九年级下册是五个单元外,其余五册各为六个单元,共三十五个单元,每个单元4-5篇文章,共156篇文章。
七年级:上册涉及文学、生活、自然、科学等主题,下册,涉及“人物风采”“建筑艺术”“动物世界”,三个记叙文、两个说明文、一个诗词单元。
八年级:上册围绕“爱”的主题编排,分别表现爱亲人,爱河山,爱自然、爱科学等。下册重在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六个单元文体集中,分别是散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等。
九年级:上下册11个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教材注重从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中培养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
经统计,初中记叙类作品,七年级30篇、八年级25篇,九年级24篇;说明文,七年级7篇,八年级9篇,九年级,1篇;议论文:七年级1篇,八年级,一个单元,九年级,一个单元;文言文:七年级12篇,八年级11篇,九年级13篇。
还有的老师在第一轮复习中,打破了册次的安排,整合课文,分类复习。如“体裁式复习”,即把同一体裁的课文集装箱式复习。再如“主题式复习”,即按照同一主题,同一作家作品,同一时代、国籍分类复习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2、专项训练的起点。第二轮专项复习,要坚持从教材中来,对接中考,多样延伸的复习方法。
专项知识点操作步骤为:从教材中提取训练知识点(精练)——对接中考真题“精讲”——拓展课外知识点(矫正)。
具体实施以微课“专项训练:句子赏析”为例阐述。
3、回归教材。时间大约是中考前一周。中考前长期的,大量的题海战,容易造成考生知识体系的混乱,知识点的错乱,知识网络的紊乱。因此,考前回归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一般地,考前回归教材,主要针对古诗文。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必背50篇古诗文(古诗词34篇,文言文16篇。梳理近五年已考过的,未考过的)重新回顾阅读。背默必背古诗文,阅读课下注释,记忆重点实词、名句的规范表述。浏览课后练习的题型和答题方法。
回归课文,还包括对“名著”专题的重新记诵。此处也不再赘述。
下面,围绕“横向专题基本点”,从考点分布,重点题型分析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记叙文阅读考点分布及结论
考点 | 2015年《滴水之恩》 | 2016年《母亲养蜗牛》 | 2017年《唯有垂杨管别离》 |
概括内容(情节)
|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 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情节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 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 |
分析题目妙处(作用) |
|
| 4、本文以“唯有垂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
分析词句、语段作用 | 4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③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 2、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
分析人物形象 | 3、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 3、细读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
|
分析文章主题(情节) | “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
分析具体内容 |
|
| 4、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
结论:1、记叙文连续多年必考,且以文质兼美、时代性较强的课外“叙事散文”为主,兼考查“小小说”;
2、考查设置四道题,每道题分值为4分,满分16分,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3、题型相对固定,其中概括类、理解分析类必考。
说明文阅读考点分布
考点 | 2013年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 2016年 《人体器官有可能自愈吗》 | 2017年 《宣纸的“前世今生”》 |
概括说明内容 获取重要信息 | 1、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 | 1、在有关“人体器官自愈”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 1、“宣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 |
分析说明方法及用 |
| 2、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2、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分析语言表达效果(准确性、生动性) |
|
| 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
辨析说明顺序 |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3、第⑤∽⑦段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
分析语段作用 | 3、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 | 4、下面这段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请简述理由。 |
|
结论:1、说明文最近两年连续考试。一般以课外科技说明文为主,兼顾事物和事理两种说明文类型;
2、考查设置三道题,每道题分值为4分,满分12分,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3、题型相对固定,主要考察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等方面。
议论文阅读考点分布
考点 | 2011年 《坚持“一件事原则”》 | 2014年 《阅历与读书》 | 2015年 《为什么不读经典》 |
阐明中心论点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
概括主要内容 |
|
| 1、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 |
分析语段作用 |
|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理清语段结构 |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⑥段的论证思路。 |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3、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分析论证方法 | 4、第⑦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
|
阐述论点与材料的关系 | 2、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 |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阐明理由。 | 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
结论:1、议论文连续连续两年未考。选文多为文化和时政性较强的课外立论文;
2、考查设置四道题,每道题分值为4分、3分、2分不等,满分一般为12分(2015年13分),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3、题型相对固定,多围绕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段落作用等方面设题。
古诗文阅读考点分布
考点 | 2015年 1、《曹刿论战》与《挺经》节选; 2、《次北固山下》 | 2016年 1、《马说》与《汉书》节选; 2、《己亥杂诗》 | 2017年 1、《小石潭记》与《汉书》节选; 2、《渔家傲》 |
理解实词(虚词)
|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翻译句子 | 2、把语段(甲)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把语段(甲)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把语段(一)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理解内容(情感、写法) | 3、语段(甲)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 3、“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 3、语段(一)是怎样从侧面写出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
比较阅读 | 4、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 | 4、根据语段(甲)和语段(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 4、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坐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
描述情景 |
| 1、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
|
理解感情 |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赏析诗句 |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2、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2、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结论:1、古诗文为必考内容。选文自2006年起,文言文便采用课内文段与课外文段相配合进行比较阅读的形式。古诗词曲从课内34首诗词曲中选一首;
2、文言文考查一般设置四道题(只有2007年设置了五道题),每道题分值为2分、2分、3分、3分。古诗设置两道题。每道题分值为2分、2分。满分一般为14分,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3、题型相对固定。文言文着重于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课内外文段文意的理解和分析。古诗词曲着重于情景描述、感情理解和名句赏析。
围绕“阅读理解”这个中心,依托“两个基本点”,下面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古诗文,从必考题型和常考题型两大类分析:
(1)记叙文
必考题型:1、概括类。2、词句段分析类。
1、概括类:
①直接概括。这种方式最为普遍,如2014年河南中考第7题:“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一下例题只标注年份)”,2010年、2011年、2012年第8题“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模板: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请简要概括故事情节(2012年《桥在水上》第8题)
两个孩子(人物)被一只鹦鹉吸引(起因),和它拥抱、玩耍(经过),孩子的行为让男子有了活下去的信心(结果)。
②局部概括。即就文章某部分几个段落的情节概括,其实质就是段落大意的概括。一般地,只要找出段落的中心句,或根据段落每个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段意。
例如:本文3-5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味食物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2016年湖北武汉《老去的舌尖》)
解析:第3、4段写到是用心做食物,第5段写的是用情做食物。综合可知: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③理解概括。即根据故事情节有选择性的概括。主要围绕情节发展进程。属于创新试题。
例如: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2017年《唯有垂杨管别离》第8题)
解析:答题思路为:某人+某时+某地+某事。一件事要把记叙文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若概括的事件多个,要分层整理出来,尽可能做到主语统一,语言简洁明了。由题干可知,该题概括时主语是“岳老师”;“哪些”则表明事件多个。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让学生梳理并概括出每层的事件即可。
参考答案:1、岳老师在病房给小病号上课(2、3);2、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后,给他喂饭、喝水,陪他采花(4、5);3、岳老师为小病号编写教材(6——8);4、岳老师听到小病号背出诗后,隐忍地哭起来(9、10)。
词句段分析类
分析词句段,一般应从内容含义、表现手法(形式特点)、作用效果(主旨、结构)三个方面着手思考。只有这三个问题清楚了,才能完整作答。
1、分析词语。
赏析的词语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短语等。动词的表达效果多为准确、传神、形象;形容词能描写对象的状态,副词又强调作用,叠词富有音韵美。赏析词语要结合语境分析、联系文章主旨,多角度、多层次、句式角度、哲理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句子
赏析句子,要做到两点要求:1、理解句子的意思;2、明确运用了哪些词语和表现手法(板书:词语 表现手法)。
句子赏析常见的考点有:词语运用,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如: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2017年《唯有垂杨管别离》第8题))
【A】可是,当她将病房当做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出现了意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她马上就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赏析语句的能力。一般赏析多围绕修辞,描写方法,动词运用,句式特点,哲理情感等角度进行。1、修辞赏析,采用“修辞方法+修辞作用+内容”的格式回答;2、描写方法,采用“运用了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细节)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推动了——的发展,表达了——的感情)”;3、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运用,采用“解词+解句+特定含义(表达情感,性质状态、结构作用)”。
参考答案:a、从“苍白”“一丝红晕”的神态描写和细节中,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和喜悦;b、从“每一天”“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连续词语,可以看出岳老师每天抓紧时间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
3、分析语段
起始段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渲染气氛;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人物性格等。
结尾段作用:总结全文;突出主旨;照应开头;留下想象,引发思考等。
例如: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011年《漓江情韵》第9题)
解析:本文开头运用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起下文,景物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心情。答案: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引起下文;营造朦胧的诗情;用漓江的阴柔情致烘托摇船人的阳刚之美。
选考题型:人物形象分析类、主题分析类。
人物形象分析类:
要从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和侧面描写;欲扬先抑;对比或烘托;故事情节、环境背景、文章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常见的题型有:指出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对人物做出评价;补写人物心理活动;判断作品主人公。
答题模板:人物性格+情节概述(方法说明)
例如:文中的摇船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2011年《漓江情韵》第12题)
解析:本文中摇船人的分析要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分析,要对与其相关联的事件结合起来,运用文中的词句,在结合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可知:1、身残志坚、自食其力,拒绝怜悯:不甘心靠吃社会低保过日子,不接受“我”给他的五十元钱;2、乐观开朗,热爱生活:爱笑,不避讳自己的残疾,积极面对生活。
主题分析类
归纳文章的主旨(或中心),可以寻找一下抓手:分析文章标题;分析开头和结尾;把握文眼(关键句、段);分析文中议论抒情语句。
答题模板:写人:文章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什么事件(内容)+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格(思想感情、目的)
叙事:通过叙述怎样的故事(内容)+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目的)
写景状物:通过描写了怎样的景或物(内容)+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思想感情)
例如: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2013年《放学》第11题)
选择其中一种观点,阐述理由是解题的关键。如,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很晚,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担心,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表现童真童趣:文章较多地描写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表现关注儿童成长: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的时间上产生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的成长。
2018年《说明与检测》记叙文部分的变化:第23页:阅读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深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的主题。还要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用意等。阅读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不仅要弄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能分析事件 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讲述故事的顺序与技巧。
(2)说明文
必考题型:1、信息筛选与概括;2分析语段、词语作用。
1、信息筛选与概括: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文段)内容,是这类题一般要求。其中,内容概括有全文概括和语段概括两种类型。
答题技巧:根据题干,审清题意,明确筛选信息标准;速读,确认筛选信息区间,圈画关键词句。(如:“首先”“其次”“另外”“还有”“除此以外”等,段首句、点题句);若无概括明显的词句,要逐层概括,全面整合;加工整合、分条表述。
例如:“宣 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请按时间顺序加以说明。(2017年《宣纸的“前世今生”》第8题)
答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内容)的能力。按照总分总的结构顺序,第②到第⑤段即是说明顺序部分的内容。内容的说明可以从原文中提取信息。要重视中心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1、唐代的宣纸是宣州地区所产高级纸张的总称;2、宋末元初的宣纸是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张,用于装裱托纸等;3、明清中叶以后的宣纸是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两种原料制成的高级书画纸张;4如今的宣纸使用泾县及周边地区的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做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的书画、裱用纸。
2、分析语段、词语作用:说明文常考的关键段落、语句有: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解答语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需要从内容、结构、以及表达效果上考虑。
开头段作用:引出说明对象(特点);增加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段落作用:承上启下;引起读者的思考。
结尾段作用: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点明中心。
还要从说明方法或者修辞方法等角度答出其作用。
词语的考查题型多为: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加点的词能不能删掉(替换为)?为什么?
例如: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017年《宣纸的“前世今生”》第10题)
说明文常考题型还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等,此处不再赘述。
2018年《说明与检测》说明文部分的变化:第32页:其中逻辑顺序又包括┈┈由整体到局部等
(3)议论文
必考题型:1、厘清语段结构;2、阐述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1、厘清语段结构:常见题型有:分析论证过程,分析语段层次关系。完成此类题型,首先要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其次,还要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最后要准确表述语段论证思路。一般地,段和篇的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是:观点-举例(道理)论证-总结强调观点
例如: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2015年《为什么不读经典》第12题)
答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梳理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段五句话。第一句提出论点,第二到四句话从理论上,和举例论证论点,最后一句强调论点。
参考答案: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2分)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1分)(意思对即可)
2、阐述观点与材料的关系: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的是中心论点还是分论点。然后,琢磨论据证明的倾向、目的。最后,说明论点和论据的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常见的题型有:请给某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阐明理由;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某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例如: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2015年《为什么不读经典》第14题)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答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论据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第⑥段的论点是什么。接着要逐一分析所给材料的观点。分析比较即做出选择。
参考答案:材料一。(1分)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⑥段的观点相符。(分析合理即可)
议论文的常考题型还有:阐明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分析语段作用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4)古诗文
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阅读两大部分。一直被放在中考试卷重点第三板块。纵观十几年中考试题,该部分基本保持了稳定的命题形式。
1、文言文采用课内与课外文段比较阅读的形式,重点考试课内。共设置四道题,题型分别为:实词或虚词的理解(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课内外文段比较理解。
①、实词、虚词理解(辨析):近几年每年考4个。考查词语多为,一词多义,如:隔篁竹,闻水声/不求闻达于诸侯(2017年);古今异义,如:大小之狱(2015年);词类活用,如,斗折蛇行(2011年)
②句子翻译:重在考查句子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的“面刺”(2012年);“潭西南而望,斗折蛇 行,明灭可见。”中的“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2017年)。常用句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2016年),
③内容理解:原因式理解,如:“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2007年);描述性理解,如:“邹忌是怎样讽谏齐威王的?”(2012年),再如:“语段(一)是怎样写小石潭水清的特点的?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2017年)
④课内外文段比较理解。根据题干要求,题型涉及两种情况:①两个文段互相补充、说明、论证。如:“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语段(一)做着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 ②两个文段各自理解,互不相干。如:“两个语段分别是怎样突出水的特点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2011年)
2、古诗词来自于课内34首,两道题,一道考内容,“是什么”,一道考表达形式“为什么”。
内容考查:什么情?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017年) 什么景?如:“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示的狩猎场面”(2009年)
表达形式:艺术手法的赏析,如;从写景的角度赏析“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2017年);修辞手法的体味,如:“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2012年)
2018年《说明与检测》古诗文部分的变化:第42页:比较阅读题,常常借助课外语段来综合考查考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常从理解思想、感情,赏析表现手法或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命题。
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复习策略,应坚持“透彻理解材料,注重精讲精练”的基本原则。
下面,针对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常见的题型提出三项应考策略:
一 快速阅读材料的策略
阅读材料是整个语文答题过程中花费时间较长的部分。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捕捉有效信息,扩大阅读的范围,提高阅读的效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考试策略。为了达到快速感知文意的目的,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明确文体,有的放矢。(辩体)
明确阅读材料的文体类型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阅读的效率。比如,记叙文阅读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入手快速阅读材料,如2015年的《滴水之恩》,第一题是:“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时间:几个月前、步行返回途中、到马山后。地点:马山、山路上。人物:我、他;说明文可以围绕说明对象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等方面快速感知阅读材料;议论文可以围绕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快速感知阅读材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不再列举。
(2)紧扣题目,寻踪溯源。(明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体现阅读材料的关键所在,是快速阅读的重要提示。阅读要始终围绕题目,循着题目的痕迹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往往可以找出材料的行文脉络。比如2016年的《母亲养蜗牛》,题目本身就是材料的中心事件。围绕这一事件,可以根据段落的安排,快速梳理出行文的过程:波澜顿起——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波澜再起——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又起——蜗牛长大,儿子放弃吃蜗牛,母亲却端处一盆“蜗牛汤”。还有2005年的《宝石项圈》,2006年《六个馒头》。其它如说明文的题目往往是说明的对象,如2008年的12题: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1点出说明对象 , 2点明高科技跑鞋的作用,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1分,共3分)2009年的12题: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
答案示例:速冻食品也新鲜(指出说明对象,1分;写出其特征,1分;语言简明,1分。共3分)。议论文的题目或论点、或论题。如2011年《坚持“一件事原则”》,2014年《阅历与读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述。
(3)圈点标志,理清思路。
阅读材料一般有相对明显的思路标志。具体有:开头、过渡、结尾等等。根据文体的不同,这些标志可以成为感知阅读材料的有效助手。一般地,开头和结尾,以及材料中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材料主题最为集中的地方,要格外注意。如2014年《看自行车的女人》,最后一段:“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另外,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也是快速把握文意的重要标志。如2015年《为什么不读经典》,中间段落的中心句:“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情┈┈”。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一般可以语句间的关系,大致提炼出段落的大致意思。
(4)阅读题干,寻找答案。
在阅读材料前,大致浏览一下题干中的要求,能够使阅读更具有目的性,根据阅读期待,寻找相应的答案。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锁定相应的段落,对应题干中的要求,缩短思考的时间,起到摒弃无用信息,捕捉有效信息的目的。一般地,重点语句在材料中都要加上下划线和着重点。阅读时要善于格外重视,回读反复体味其作用妙处。
二、信息筛选策略
分析记叙文阅读的题干要求,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基于文本分析词句理解考查的第2、3题,以及侧重文本探究能力考查的第4题,试题题干上总会有“结合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都有一根红线贯穿,这根红线就是“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信息”主要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第1题属于浅层、快速、综合性的信息筛选。2、3、4题属于归纳、概括性的信息筛选,需要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属于鉴赏评价性的信息筛选,要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但要求深入筛选,还要有知识的迁移能力。
完成此类题,需要坚持两项原则:忠于原文而不照搬原文,踩点答题而不过度答题。
命题人总是会依据文本呈现的内容以及呈现的方式“量体裁衣”,所以考生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忠于原文,要善于运用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回答;同时文中相关信息的呈现又不可能是显豁的,更多则是隐性的暗示,所以考生又不能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事实上,在答题过程中,很多考生只是机械地摘录原文句子。摘录的句子中固然含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往往不是从命题者提出问题的角度来回答的,如此,你的答案自然就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一般说来,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以这些重要的信息为抓手,结合题干要求进行有效的筛选、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就与标准答案接近了。如果将文中的重要词句弃之不用,脱离文本,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那无异于缘木求鱼。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防止过度答题。一些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坚持“多答总比少答好”的想法,天真的以为“漫天撒网”便可“重点捕鱼”,过度答题,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它足以让老师怀疑你的筛选、归纳能力,你的答案即便有“真东西”,但它却淹没在“汪洋大海”中,这让阅卷老师情何以堪?正确的做法是抓住题干要求,根据赋分答题,分条答题,踩点答题。关于踩点答题,下文有展开,这里不赘述。
三、踩点答题策略
中考阅卷的基本原则是“给分有理,扣分有据”。怎样在考试中做到“不该丢的分一分不丢,能得到的分一定得到”,这不啻关乎智商,情商也很重要。层次分明、要点清楚、关键词突出是答题的最优选项。但凡主观题,其答案常常都包含多个要点,每个要点对于考生就是得分点,对于阅卷老师就是踩分点。阅卷老师阅读到你的答案相应要点就会给相应的分数。这就要求考生答题合乎规范、条分缕析,分类分层作答。每一类、每一点自成一段,用一个序号标出,主要的信息、关键词放在句首,然后再对该句做简要说明。如此,既让阅卷老师能迅速找到踩分点,也让他感觉考生有良好的答题素养。
要答好题,必须遵循四个步骤:①审题干,明确答题内容。②划区间,锁定信息来源。③善筛选,重视归纳整合。④踩好点,注意分条作答。
第一步:审题干,明确答题内容。题干往往引导答题方向,具有多种暗示。比如区域暗示,思路暗示,要点暗示等。领会暗示、提取关键词是答题要务。例如2017年《唯有垂杨管别离》第1题“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来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哪些抗争的痕迹”就表明记叙的时间不止一个。“抗争的痕迹”则提示考生关注稳重的细节描写。
第二步:划区间,锁定信息来源。在明确题干的主要信息后,就要带着题干所涉及的内容到原文中寻找信息区间,看相关内容是在哪一段或哪几段,然后进行定位阅读。例如2016年《母亲养蜗牛》第1题:“母亲养蜗牛的情节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写在下面横线处”,考生抓住题干中横线补充冯文字,“即可划出答题区间分别在哪些段落。
第三步:善筛选,重视归纳整合。划出答题区间后,要在相关阅读区间内对材料信息进行搜索阅读,逐句、逐段提取关键词,对相同信息进行整合,对不同信息进行归类,不得重复,不得遗漏。例如2015年《为什么不读经典》第1题:“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两个方面概括人们对经典敬而远之的原因”,这个问题的答题区间就在第2-4段,和第6段中。第2-4段介绍了经典的三个特征,这三段的首句综合起来,归纳整理,就是第一个原因。第6段三句话,提炼归纳,即可得出第二个原因。
第四步:踩好点,注意分条作答。答题不踩点、东拉西扯、庞杂无序是考场上考生得分低的主要原因。答题过程中要先仔细审读题目要求,再结合文本材料弄清楚该题应该包含几个得分点,然后踩点答题。切记: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就怎么答,分条作答。考生要有审题意识,要根据关键词确定踩分点的基本方向。日常训练要养成对题目中的关键词勾勾画画的习惯,以提高对试题中关键词的敏感度。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阅卷教师总是寻找考生的得分点“见点得分”,而考生的得分点又与该题赋分紧密联系,如果一道题6分,对于考生来说得分点就有3个,8分的探究题应该有4个得分点。考生要有得分点意识,按赋分踩点答题,分条陈述。基于踩点给分的考虑,我们提倡考生在答题范围之内尽量多答,因为多答不扣分、少答不给分,但多答不是庞杂无序的多,不是漫天瞎蒙的多,而是要求把得分点答全,把每个要点答充分。因为阅卷中得分点大于踩分点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命题者给定的答案要点是3个(即3个踩分点,答出3点即给满分),但根据文本我们可以归纳出4个甚至更多答题要点,这种情况不是没有。
紧扣题干要求来答题。问什么答什么,做到有的放矢。问答类题,一定要以“字”或“词”为阅读单位,悉心揣摩,切忌以“行”为单位,粗枝大叶,无故失分;过程要完整,感悟要清楚。要熟悉题目的一般解题思路;强化分析。特别是做表述题时,写答案如同写一篇微型议论文,观点要明确,论据要充分。应逐点作答,要点要齐全,语言应准确。
可以预测,2018年的中考语文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以民族优秀文化为导向,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语文素养。具体到阅读考查中,阅读材料应该以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为主,考题稳中有变,重视阅读理解基本素养的考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吴欣歆.语文教师文本解读:内涵阐释与提升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2014 (10)
陈刚.说明与检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8.2
©原创文字 授权发布
图片来源:友情支持
责任编辑: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