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永不过时的法则——参加魏建胜校长系列教学活动有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因材施教,永不过时的法则

-----参加魏建胜校长系列教学活动有感

 文/丁鼎峰

   2018522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教学名师魏建胜校长在国庆中学为全县语文老师亲身示范了二节《陋室铭》的同课异构,一节写作课。课后又为在座的全县语文老师进行了以《因材施教,永不过时的法则——谈谈有效推行国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为题的触动心灵的讲座。

本次同课异构选取的内容为七年级下册古诗文篇目《陋室铭》,示范班级国庆中学7年级6班、7年级21班强化班。魏校长在这两个班级示范了如何根据不同的学生,如何立足学情来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他的示范课明确的回答了,语文课堂到底是怎样的课堂?如何上好语文课?这两个困扰我县语文老师已久的难题。

首先7年级6班学生的学情是:学生能整体上能自主读通全文。个别学生能结合注释基本理解全文。在这种学情下,本节课他为6班学生设计了以下3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读准本文语音、韵脚、节奏,感受音韵美。

2.通过朗读现代译文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理解文意。

3.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本文。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一:读准课文

一读:读准发音

二读:读准韵脚

三读:读准节奏

学习任务二:读懂课文

一读:读懂译文

二读:读懂文言词语

学习任务三:背诵课文

明确方法

(1)韵脚背诵法:

(2)首字背诵法:

(3)层意记忆背诵法:分组选择方法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诵对抗”。

布置作业

1.对照课堂学习和文下注释,翻译本文。

2.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背诵课文。 

7年级21班强化班,学生的语文基础几乎为零。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老师的要求不知所以。比如,老师有时领读课文学生找不到段落,做笔记找不到地方等等。更不要说学生对词语的认读。学生不认识的字词远远超过他所会认读的字词。因此读准语音语调更是艰难。针对这种情况,设计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反复巩固,识记几个文学常识。

2.图文结合,读懂几个文言句子。

教学环节:

1.背一背:我一定会记住这些知识 。(识记几个文学常识。)

2.读一读:我试着能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朗读现代译文试着理解课文)

3.看一看:我一定能把图画和句子对应起来。(找出文言句子所对应的图片)

布置作业:结合课堂学习和课本注释,说出这三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这两节课概括的说就是,诵读,理解,背诵。目标清晰,板块衔接,层层递进,一脉相承。很好的诠释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曾有幸听魏校长谈过中国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相信这也是所有语文老师的难题。更是我县语文教师的难题。 针对这项难题,魏校长在6班示范写作课为我们导航引路。

写作:通过学习“奶奶助人为乐为邻居家的孩子织毛衣,捐款”一文,得出了写作提纲:《这样的人让我尊敬》

1.第一段开头议论,概括人物品质。

2.第二段外貌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3.第三段通过一件事运用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写人物品质。

4.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赞美人物精神品质。        第一次写作优点

大多数学生都按照提纲进行写作,因此结构清晰。

第一次写作存在问题:

1、大部分同学题目还是《这样的人让我尊敬》,选材单一,70%同学原原本本地织毛衣,有个同学换成了“爷爷织毛衣”。

2、大部分同学描写不具体,语言、动作描写不符合人物身份。

3、一部分同学结尾没有照应开头,没有点明题目。

第二次写作学习目标

1.在写作中要学会打开思路,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2.根据老师的提示运用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品质。

从不同角度补充题目,打开写作思路:  

第二次写作要求

第一:按照下列提纲完成,特别是最后一段。

  这样的人让我                  

1.第一段开头议论,概括人物品质。

2.第二段外貌描写,符合人物身份。

3.第三段通过一件事运用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品质。

4.结尾照应开头,照应题目,赞美人物精神品质。

并提出习作要求如下:          

1.A、B层学生350——400字。三处以上的语言和动作描写。

2.C、D层学生200字——350字。一处对话和一处动作。

3.所有同学都要注意段落格式、标点符号、书写工整,不写多余话。   

    在写作水平上,6班的同学写作水平和21班的学生水平几乎一样的。因此,魏校长先引导学生思考作文题目,通过思考,把题目补充完整。题目决定内容。有了内容就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引导学生怎么写?在引导学生写时,他运用了范文。让学生通过学习范文的写法,思考范文的写法,联系实际,开动脑筋,补充范文,再根据思考结果动笔。最后根据班级不同层次(A,B,C,D)的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写作要求和目标。同时,细致入微的要求所有的同学不写错别字,注意格式,标点符号,语句不啰嗦重复,表达清楚,语句通顺。

听了魏校长的这三节课,用豁然开朗,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来形容毫不为过。我的这些拙见自然无法诠释魏校长的名师课堂魅力。只是与大家交流共勉,期待进步。

特色之一:目标明确,章法清晰。

从这三节示范课里可以看出,针对不同的学情,不同的课型,不同的课时,不同的内容,魏校长有的放矢的制定了合情合理的教学目标,因此整个课堂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有章法。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将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师生都有明确的目标,特别是教师,心中不仅有教学目标,而且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在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意识。因此,师生之间形成合力,调控教和学的行为向预设的学习目标努力。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于20世纪70现代提出目标教学法,布卢姆认为要,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和具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这三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前后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目标明确,章法清晰

特色之二:立足实际,创新教学。

文言文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是一块冰山角,更不要说对于国庆的孩子。对于学习现代文都很吃力的国庆中学的孩子而言,学习文言文,毫不夸张的说,难于上青天!为了有效解决这个大难题,他从学生中来到学生去,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实实在在的深入调研,全面掌握了校情和学情。摸索尝试出了适合国庆中学孩子学习文言文的新方法。在课堂上他一反常态,首先从学生能读懂的现代文入手,引导学生根据现代译文对照理解文言文,通过思考理解后,再出示文言文句中的重点字词,再由学生结合译文理解重点字词,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翻译文言文!进而引导学生读懂文言文。这一方法,给学生搭好了学习的台阶,将文言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学习思考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心理障碍,他运用诱导、启发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反复思考。适时而点拨,便如“时雨化之”,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

特色之三:师生互动,“三导”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导者,设计者,掌控者,学生始终是问题探讨的主体,合作的核心。因此,互动的师生课堂才是活的,有效的课堂。魏校长说,课堂是神圣的!学生的一切改变都应该发生在课堂上。

教师方面:

魏校长的课堂三导,层层衔接,有条不紊,取得实效。导学,指令明确。导思,启发引导。导练,反复诵读。魏校长每对学生每提出一项要求(做什么?),必然会指明与目标相对应的学习方法(即如何做?),从而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有所获(即获得感)。

学生方面:

小组学习,生生互助,组组竞争人人进步。避免了课堂“两多两少”(即“分析讲解多诵读运用少、优生机会多弱生关注少”)的现象。尽量让所有孩子都参与进来,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那怕是读会一个句子,读准一个语调,都是进步。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的是老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答案由学生思考发现而得出,并非像以往的课堂那样,由教师说答案,学生灌输式,被动式接受。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个个体均有发展的空间,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魏校长的整堂课就是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相信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力,启迪学生的智慧,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一堂课。他无数次的走下讲台,俯身到学生身边。这即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育情怀。

特色之四:提问有效面向全体

本节课最大的特色之一是:魏校长没有对全班同学没有一句寒暄式,是否式,正误式提问。并且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让全体学生集体回答。每一个问题问过后,预留相应的时间都是让学生一个一个站起来回答。留给每个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从而避免了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盲目从流,人云亦云,瞎起哄。他耐心的等待每一个孩子的思考和进步。整个课堂是质朴的,平实的,任何形式的作秀在他面前必然是逊色的。

特色之五:国语诵读,立足音调

在我校魏校长时常强调语音语调的准确规范运用是学习国语的基础。他说语文诵读的学习与掌握必然建立在语音语调,情感的基础上。只有在了解译文之后,才能准确诵读古诗文,这是学习国语的必经之路。那如何让学生读准语音语调,关注学生的诵读情感呢?这就需要学生首先理解情感,体味情感,才能都出诗文的节奏和情感。不能说学生不懂,不会,就不涉及。通过反反复复的引导,训练,时日久了,必然功到自然成。

随后魏校长为全县语文老师进行了以《因材施教,永不过时的法则——谈谈有效推行国语教学的几点思考》为题的触动心灵的讲座。讲座时间1个小时,这1个小时是魏校长事先确定好的时间。因为连上3节课,他诙谐幽默的告诉大家,1个小时候之后讲座还不结束的话,他就要结束了。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课堂风格,简洁,明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他人格魅力,兢兢业业,舍己为人(为全县语文老师导航引路)。本次讲座起始,魏校长简要的谈了3节课的设计意图:

学情:6班,普通班平均分提高了8分。

  21班,平均分提高了9.8分。

学法:21班,依据学情,婴幼儿期,掰开揉碎,哄着吃。

 6班,培养学习思维方法,培养竞争性。引导他们去发现,去学习,去成长。

作文:21班,范文模仿,分层要求。

2018522日早上九点全县各学校主管国语教学的副校长以及各学校教研室人员在我校西校区进行了历时30分钟的早读微课观摩学习活动。十一点二十分到十一点四十分,又观摩了我校课间操千名学生国学朗诵活动。

根据我校的早读微课(早读,午读,晚读)以及晚自习,他提出了2个问题:为什么要制作早读指导微课?为什么晚自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为什么要制作早读指导微课?他说,推行国语,最基本的要求是使用准确的语音语调诵读,可是这最基本的要求恰恰是国庆中学的学生最需要的,早读微课有效地解决了语文授课教师中民族教师不能规范地指导学生朗读的问题,也更为有效地解决了寄宿学生早读期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早读微课 一人付出,人人受益!其实这个原因是符合乌什县全县民族学校的现状的。同时我校上学期在推行中按照“明确诵读内容——微课指导早读——示范验收过程——分层确定目标——人人达标验收——优胜表彰挂牌”的流程充分酝酿、合理安排、扎实落实,活动历时近一个学期,最后的验收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收到了预期效果,基本做到了让参与验收的班级每个学生都感觉到来自学校的期待,都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整体活动在1210日乌什零距离公众号上进行了报道。)事实再一次证明微课指导学生的“三读”活动是有实效的,非常有价值的。

为什么晚自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通过多次进班和学生交流(“望”,“闻”,“问”,“切”)。魏校长发现我校的晚自习学习时间,学生各干其事,漫无目的,浪累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如何让学生2个小时的晚自习时间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如何让这两个小时变得有价值?魏校长要求,每位任课老师必须给学生明确每天的作业内容,规定完成的时间。同时在晚自习过程中值班老师按照要求查看学生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及时完成。晚自习之前,值班老师要确保所有学生的所有科目作业按时完成。习惯成自然,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针对我校的语文课堂,立足我校的国语教学实际,魏校长为我校语文课堂开了一副“良药”。制定了乌什县国庆中学语文课教学十条法则。

简要陈述如下:

语音语调要标准   精选句段读背默   笔画笔顺要规范        新华字典准备好   作业书写要规范   精心布置堂堂清        学习指令要明确   杜绝寒暄多启发   识诵理用课结构       小组生助课管理    词语教学很重要   形象生动释词意

解读文本善定标   言语形式多实践

语文课教学十条法则,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觉得这不仅是为国庆中学开的良药,更是为乌什县所有民族学校开的一副良药。讲座的最后,魏校长语重心长的告诫乌什县各界语文教师,推行国语教育,一个人走得快,但只有一群人才会走得远。推行国语,任重道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足以看出他对乌什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

随后他又为老师们示范如何根据学情来处理教材,主导课堂。具体内容如下:

如何解读文本,清晰目标,寻找言语形式,选择教学内容?

说语文课堂教学,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囫囵吞枣,不如有的放矢,逐个攻破。

例如:

1. 有言语形式特点的句段。

2.  关注言语形式,才能逼近语文本质。 

言语形式是什么?“指言语活动的方式,或者说,是语言与语境相结合的方式。它是在语境因素作用下的一个言语行为的过程。”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

简而言之:想表达的内容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回忆鲁迅先生》: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十二部分第二自然段。第十三部分第一自然段。(概括+具体)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回忆鲁迅先生》:第十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鲁迅先生包一个纸包也要包得整整齐齐,常常把要寄出的书,鲁迅先生从许先生手里拿过来自己包,许先生本来包得多么好,而鲁迅先生还要亲自动手。 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有言语形式特点的句段。

《土地的誓言》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如何解读文本,清晰目标,寻找言语形式,选择教学内容?

2.长文短教。

《说和做》:第1、2789121920   自然段。承上启下

3.化难为易。《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

     《  老王 》《台阶》

4、研究课型。《黄河颂》——诵读型。目标精准。

从今年开始,乌什县所有中学七年级学生全覆盖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一边是学生的学情和现状,一边是教材,如何教教材?如何教学生?所有语文老师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压力。针对这一现状,他在讲座中筛选出教材中不同体裁的课文(小说,诗歌,回忆散文,人物传记,抒情散文。)为在座的语文老师一一做了详细的示范。他说,课堂就是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应该负好责任守好国语教学的主阵地。其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魏校长倡导学习国语就是要:“ 识诵—理用”。简而言之,“识”即认识,识记;“诵”即诵读,背诵;“理”即理解;“用”即自如运用。他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我们的学生运用交流.

我所了解的魏校长是名师,新疆自治区语文学科专家,学者型名师,研究型名师。他身上不缺学问,也不缺才华。但他的课堂并没有在向学生展示才华,夸耀学识。他是踏踏实实的在教语文。通过课堂让学生体会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欣喜,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获得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课堂实效。语文语文,对于乌什县的学生(除过乌什二中),民族孩子来说就是语言文字。那么,说好语言,写好文字就是基础。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语文的根基。魏校长说,我们的学生恰恰最缺的就是这种根基。所以,魏校长一直强调要打牢根基。打牢语言文字的根基是提高国语教育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脚踏实地,踏踏实实的教学生去做,坚持做,日久必见起色。上学期至今以来,他俯下身子调查研究。全覆盖地听了我校开展国学教育年级的语文课、汉语课、其他课程近160多节,不间断地巡查了晨读和晚自习,不断地和学校管理人员、普通教师谈话调研,全面深入地掌握了校情和学情。他时常讲,国庆的孩子在国语学习上还处于“婴幼儿期”。他无数次的叮嘱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教授国语要“掰碎揉烂,哄着吃”。下沉目标,重视基础,有的放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立足课堂,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好高骛远,贪多求全。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他的课堂上,他在用他的灵魂唤醒着课堂上的每一个灵魂。他的课堂就是他工作作风和人格魅力的真实体现,不浮夸,不作秀。推行国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句话是他在国庆中学工作的座右铭。也是他时常给国庆中学全体语文教师时常讲的一句话。他用自己的真心,耐心,为国庆中学的国语教育事业导航领路。他是名师,但并非高高在上的名师。在国庆中学,你随时都能看到他在班级里和学生交流谈心,在课下和老师们交流探讨。不管在晚读课还是在早读课,你随时都能看见他那熟悉的身影。他曾告诫过全体老师,国庆中学的三年对于一个学生而言,是一生中最宝贵的三年。他和国庆中学的校领导一起坚定执着的践行着对国庆中学国语教育事业无比深沉的责任,对国庆中学的教师无比深沉的期许,对国庆中学学生无比深沉的爱。

文字/图片采集:丁鼎峰   

编辑:王建伟

审核:    黄永强    周雪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