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总策划:王想平
文/本刊记者 张蕾磊 陈晓丽
“下出租车的时候,司机师傅加了我的微信,问能否发商业计划书给他,他想投资。”沈佳丽笑着说。
她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学大三学生,
正在创业,公司主营业务是机器人教育。
久闻浙大是创业热土,一周的采访中,这样的故事听了很多,时时感觉身处创业的潮水中。
同时,我们不禁想知道,
多年走在创业前列的浙大,如今的深流正奔向何方?
浙大创新创业学院常务副院长邬小撑的一席话给了我们启示,
他说:“浙大的创新创业教育正在从3.0向4.0 的方向迈进。
1.0是同学个体自由生长,自己探索;
2.0是有组织的创业教育,多种活动、多门课程和多处孵化空间等;
3.0是专业和创业的结合;
4.0就是促进多学科交叉与创业的结合。”
虽然说的是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应亦同理如是,这在聆听了诸多浙大创业团队讲述的故事中得到了印证。
1.0看起来是遥远的过去,如今浙大的创业项目多是在学校的环境中孵化的。
从沈佳丽和合伙人的创业,我们能看到创业2.0、3.0和4.0的更迭,
从学校的孵化到与专业的结合,以及跨学科的交叉越来越成为趋势。
专业创,交叉创
沈佳丽的创业项目是针对5~12岁青少年的机器人教育,这是她首个从0到1的创业项目,她经历了顶层设计、股权划分、制度建设、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入驻孵化器、注册公司、洽谈投资、洽谈合作等创业必经的过程。近一年的“探索+积累”,沈佳丽说:“我们已经起飞了。”
三年前,耳闻浙大盛产企业家,沈佳丽报考了浙大。刚报到,她就满校园听关于创业的分享会和创业组织的宣讲会。“印象最深的是‘九星连珠,海纳百川’招新宣讲会,九大创业社团联合招新。学长学姐们展示了他们的创业项目,让我对创业的认识更深一步。原来自己暑假卖呼啦圈只是小生意,不能算创业。创业要用高科技,我甚至已经规划好了人生,要找一个会码代码的一起创业。”沈佳丽说着又笑了。
浙大的创业类社团不少,“百团大战”时,新生沈佳丽忙着面试,勤创(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指导中心)、微创业联盟(现在叫浙江大学创业联盟)、求是强鹰、创业训练营、Venture Lab(管理学院创业实验室)、创业精英俱乐部……她在招新面试等候时主动和同学们交流,互加QQ,想着没准以后自己创业能在其中找到合伙人。“我第二个项目的CEO就是那个时候加过QQ的同学。”沈佳丽说,她加入了Venture Lab,积极参加或者组织创业分享活动。“学校里创业氛围很火,隔三差五就有创业大咖来做讲座,或者有创业比赛。”沈佳丽入校一个月后,她参加了2015年世界创业论坛,第一次听到了新加坡有教授将8D技术运用到电影产业。“这么神奇的概念!在学校提供的平台开阔了眼界,我很开心!”秋天,在紫金港校区刚开放给创业团队的元空间,沈佳丽在一次次分享会、讨论会中,一步步加深对创业的理解。
学文科的沈佳丽规划着,自己创业的时候要解决代码以外的所有问题,所以大二时她选了很多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公共关系学、创业创新与实践。“我最喜欢管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在课上,全班同学自愿组成几个小组,各自想项目,然后分组答辩,选出一个项目,全班参与,体验从0到1的过程。”在课上,沈佳丽的表现很不错,还认识了一个男生,后来成为男朋友。“他也是一个创业者。”沈佳丽说。
2017年7月,沈佳丽见到现在的合伙人。“他们有专业知识,再联合浙大机器人协会、3D打印协会、工业设计协会等科技社团,可以设计课程、教具、培训老师。”沈佳丽说,“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在青少年阶段,发现、培养新工科人才。我被打动了!”课堂里讨论的价值、愿景有了实际项目的依托,沈佳丽有“燃”的感觉。
随着项目的运行,沈佳丽的团队不定期参加学校不同创业社团组织的路演、投资对接会。“遇到了很多校友贵人,给我们分享创业经验,对项目提出意见建议,提供资源,提供融资。”像沈佳丽一样,创业者在浙大就像是要考研、要留学、想做志愿者或者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一样,很容易找到组织,找到志同道合者。
白云峰博士的项目里更能清楚地看到浙大的专业研究对创业的促进,他的明星项目技术就来自学校老师的科研成果。
90后陈文慧毕业后创办跃动客体育,用“体育+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在线下为青少年提供体育培训项目,在线上为家长提供孩子健康运动成长相关的内容知识,目前为浙江省最好的体育培训机构之一
2012年,在浙江的生产企业调研时,白云峰发现一半的生产线开不了工,因为其产品检测非常费眼力、耗体力,且工作单调、重复性高,愿意干这活的人越来越少。回到杭州,白云峰找到光电系的好友、直博研究生王旭龙琦。“我和王旭龙琦凑了3万元,在玉泉一个农民房里做了第一台机器,以20万元卖出去了。”白云峰说,他们制作的片材自动检测机,很快卖出了七八台。于是有了利珀科技有限公司,白云峰任 CEO。
“我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创业这两个字,我们是想着解决实际问题,做事情而已。”白云峰强调“创业”两个字本身什么都不代表,那些为了创业而创业的是很容易死掉的。事实上,大三时,白云峰一度很迷茫,出国、保研、考研还是工作,每天都在想未来的选择,唯独创业不在计划之中。
那时,白云峰在求是强鹰俱乐部的活动中听到了浙商企业家们的创业故事,看到了他们通过创业改变社会、服务社会。“我想是创业者独有的快乐,在我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白云峰回忆说。他在管理学院师从时任院长吴晓波教授,这位开口必提“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的老师,要求学生们常常往企业跑,去考察现状、调研需求,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白云峰在调研中看到需求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创业于他而言是水到渠成的。
对于白云峰来说,在产品质量检测中以“机器换人”解决问题是创业的开始,“机器视觉”巨大的市场需求促成了公司的快速发展。借助浙江省“机器换人”的大潮,白云峰在离浙大紫金港30公里的临安青山湖创业城,紧邻当地的产业区块,建立了利珀科技的总部。
管理学院大楼是浙大紫金港校区标志性建筑
管理学院开设有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
白云峰通过分析,认为三维感知技术将成为引领未来的关键技术,在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有很好的前景。
2015年,白云峰创立杭州光珀智能科技公司,他的团队把光电系教授发明的三维相机成像方法变成现实的产品。光珀做的深度相机,克服现有技术处理速度慢、拍摄距离近、不能在强光下运行等弊端,可在大量场景中得到应用,是三维测距方式的颠覆性突破。“我们的产品固态面阵激光雷达,可以说是结合了深度相机和激光雷达的各自优势,提高相机分辨率的同时又能降低成本。”白云峰介绍,光珀的产品可应用于无人驾驶、消费电子、智能机器人、安防等领域。在哈佛大学校史馆,已经装有光珀与该校及FaceBook联合开发的产品,用于分析游客在校史馆中驻留情况等信息。
紫金港校区的咏曼阁(临水报告厅)
曾举办浙江大学全球创新创业论坛等重要论坛会议
2017年9月,光珀在美国硅谷的计算机历史博物馆里举行了首场产品发布会,会后随即被谷歌旗下的无人车团队Waymo邀请至总部进行产品探讨和测试。白云峰带领光珀要做的是,把承载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产品卖到世界。
浙大统计,2016年度有220项科技成果被转化,累计转化金额1.35亿元。在浙大,科技创业的学生们可以依托于老师们的研究领域白云峰是典型代表。易昊翔也很有代表性,他的创业项目体现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易昊翔是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说起这个专业,有同学总结:“我们专业是——在生物医学里最懂计算机的,在计算机里最懂硬件的。相比学硬件的,我们数学又学得最多。” 2014年本科毕业时,易昊翔创立回车科技。“公司最核心的是做脑机接口,就是大脑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技术。”他说,“我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去解读脑电信号,就像电影《阿凡达》里面那种感觉。”
浙大创业氛围火热,隔三差五就有创业大咖来做讲座,或者有创业比赛
大三确定留学后,易昊翔有点“闲”,他注意到国内的脑电研究水平在世界是TOP前列。“学院的实验室里有一些很酷的技术,比如说能够通过遥控器控制一只老鼠的大脑,让它向前向后行动。类似的技术还能用来检测猴子的脑电波,让猴子用意念控制机械手去做一些动作。这样的技术是非常前沿的。”易昊翔激动地觉得阿凡达的世界可以实现,他要做点事情。易昊翔很快找到了学院的同学们搭团队,他们直奔实验室跟老师谈想法,随即开始在实验室里做研发,把前沿技术商业化。“我们想到的最简单的是,戴上产品,你通过意念控制开关,想着关灯,电灯就关上了。”
大半年的摸索研发后,易昊翔他们做出了产品,却不知道卖给谁。后来,通过与省科技馆的合作,他们打开了一个通道,在科技馆设置展台,通过开关、风车、赛车等展示“意念控制”技术。比如意念赛车,原理是通过意念脑波仪采集脑电波信号,分析出大脑目前专注力状态数值,当大脑专注力达到基础要求后,赛车就会启动前进,专注力越高,赛车速度越快。在科技馆的展台,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家长们问何时能买。
2014年4月回车科技成立,四个月后获得了百万元的天使轮投资,一年之后再次获得数百万天使投资人的追投,2016年获得了著名投资机构千万级 preA 轮投资。
采访中,浙大老师强调,浙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突出,文理渗透、理工交叉、农工结合、医工融合等交叉形式丰富,学校成立或拟成立多个交叉人才培养平台:工程师学院、“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16+X科技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以此为基础,在AI、新能源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将产生众多4.0版的创业明星公司,体现交叉型、复合型和综合型。
你报了ITP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自2014年落地以来,高校的创业氛围日渐浓厚。在浙大,创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采访中,我们发现外显式火热的创业现象背后,是浙大内隐式的创业教育,其在21世纪初已经悄然展开。
在浙大,每到辅修班报名的时节,总会听到大家都在问:“你报了ITP没?”ITP是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的简称,是浙大颇具代表性的创业教育项目。
1999年,在时任校长潘云鹤院士的积极倡导下,,吸收了哈佛、剑桥等高校的经验,在全国大学中率先创建了“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ITP),构建面向浙大优秀学生的“未来企业家培育工程”。
,班级每年从全校各个专业逾 5000 名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本着自愿报名、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共招生 40 人。这 40 人在保证完成本专业学习的同时,参加历时两年(自2010 级开始为两年半)的强化班学习。ITP班2014年开始向研究生与青年创业校友开放。据统计,ITP班的创业率近 20%。
2016年面向ITP班毕业学生的一次大规模调查问卷显示,从事IT行业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31.38%,其次是金融(18.62%)和教育培训(11.7%)。微链分析,这与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不无关系:发展最快的是IT行业,行业待遇最好的是IT和金融,所以高等学历的人才多集中于此。教育培训行业人数较多则很可能与大学生创业相关,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行业是创业趋势之一。
沈佳丽错过了ITP的考试,她的男友入选ITP班,沈佳丽不时去蹭课。她印象比较深的是,时任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用整堂课讲“价值”,要求学生们有使命感,要承担社会责任,用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价值。
不变的是校友信任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浙江大学毕业生共诞生了308位创始人、董事长、总裁,主导了182家主流上市公司与204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杭州公开披露教育信息的创业者中,41%来自浙江大学。创业群体中,浙大系悄然形成一股力量,有牵连、有支持,导师与陪伴者的角色交替出现。
创业很难。在跟老师、学生、创业者们的采访中,大家都会这样感慨。创业的难,指导老师是看在眼里,打气、鼓励支持外,积极奔走,为他们找资源、想办法。
浙大创业者的圈子是校友与校友间的联结,在学校组织的论坛、比赛、路演等活动上结识,有的人就越走越近。“到现在,来自校友的各种各样的帮助很多啊!”创业者李晨啸说。他是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广告学大二学生,他的创业项目是Step Beats,为跑步者生成运动时的音乐。这款APP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
“上次佟世天问我,投资的钱到了没有。我说还没有到,一直拖着。我们产品要上线了,但是快没钱了。”李晨啸说,“他眯着眼睛想了一会儿说,银行卡告诉他,给我打点钱。”2009级的佟世天是喝彩网的CEO,他在2013年成立公司,目前喝彩网在国内Programmatic Creative行业排名前列,拥有亿级的广告投放及用户数据。对话的当晚,李晨啸就收到了5万元。“我说拿到投资一定还,他说,不用。”这个算不得江湖救急的小插曲,在李晨啸心里是很不一样的。在他看来,佟世天的状态没有到自己有大笔钱可以随意支配。这样单纯、直接的支持,是校友基础上的信任,也是创业者间的意气相投。
“以后,等我有能力了,我也会是这样的校友,去做这样的事情。”李晨啸坚定地说。
2014年,原本没有创业计划的易昊翔在学工部举办的首届天使对接大赛上遇到了“花姐”张洁。“当时,我们的项目参加比赛,不少人看好我们。”易昊翔那时候已经收到了海外学校的offer,他笑着说:“比赛后,有个学姐豪爽地跟你说,你当CEO我就投钱给你。加上学校帮着联系到区政府,帮我们注册了公司,还有免费的办公场地……”易昊翔就这样当上了CEO,开始创业者痛并快乐着的日子。
,连续创业者,每日科技、华旦网络共同创始人,2011年创立华旦天使投资。她的丈夫方毅,也是浙大系创业者,个推创始人兼 CEO。
让易昊翔印象深刻的是张洁告诉他,“投给你的钱,很可能就是给你当学费了。但是,没关系,我会帮你。”对于最后一刻决定挑起CEO担子的易昊翔来说,有经验的学长不仅出学费,还愿意当贴身教练,这让他走进社会面对“江湖”多了份信心。“有时候,方毅跟我们开一整天的会,打磨产品细节,梳理商业模式。”易昊翔说,“我们工科生天然的优势比较适合做产品,但是在商业逻辑、商业闭环上的思路很欠缺。他们帮了我们很多,不然我们不会有现在商业模式上的成熟。”
2016年时,易昊翔发现公司现金流非常紧张,其实产品利润不错,但是钱都用在生产上了。“我现在会跟做硬件的师弟师妹叮嘱:宁可东西不够卖,千万不要多生产。当时,我跟方毅吐槽,他说:早就说过了,你不听!”易昊翔回想起来,感叹创业的坑总是要踩到的,他感谢方毅和张洁的好心态,看到他们要掉坑里会用力拉一把,拉不过来,等他醒悟过来就说一句:“I told you!”接着一起想办法。
当了CEO才知道个中的苦,易昊翔坦言,CEO不能跟团队吐苦水,万万不能动摇军心;不能跟合伙人抱怨,他还需要你给予信心;不能跟投资人说辛苦,不然谁还敢投你。“好在还有花姐组织的夜宵聚会,来的都是CEO,说说各自的烦恼,比比谁更惨,然后心里就好受了。”易昊翔大笑。
永恒的是不怕失败的基因
“浙江大学创业教育这么好,结果呈现都是很成功吗?”邬小撑自问自答,“不,失败的项目有很多。” 在邬小撑看来,创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事情,年轻人失败很正常。
沈佳丽参与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失败了,她说:“当时我做的项目是针对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菜鸟推出后,我们的项目就做不下去了,想转型为文化创意公司,没有实现。2016年底,项目彻底失败了。”
“一个项目到底靠不靠谱,很难说。好的项目肯定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曾经不靠谱的失败者,可能通过失败的经历变得靠谱。我们学校,很多优秀创业者都是多次创业的。”白云峰坦言,没有创业时,在台下听学长、企业家们讲创业故事,羡慕他们的成功,创造税收、实现个人价值。自己创业后体味到创业的种种困难,有时候是在实在做不下去的念头中睡去,第二天醒来却想着要好好干下去。他看到很多人失败,也看到学长如方毅第二次创业、第三次创业,如今方毅的“个推”已经成长为独角兽企业。“有过创业失败经历的人,成长得非常快。他们在创新上会做很多努力,这些一点一滴的创新汇集起来,对社会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白云峰说。
在浙江,民营经济活跃,学生创业团队的家人、长辈大多是创业者,整体氛围是愿意冒险的、对可能的失败比较从容。浙大火热的创业氛围里,有对失败的包容,他们说:失败不是成功的对立面,而是成功的垫脚石。
版式/钟鑫
文章节选自2018年6月《大学生》杂志,更多精彩敬请关注纸质杂志